芬奇与索尔金的一场绝佳社交
如果把《社交网络》单纯看做是一部描述Facebook创始人的传记电影,那也未免太小瞧大卫•芬奇了。《社交网络》是一部结构庞大,意味深长的电影,它所要表达的东西远不止叙述一段互联网历史这么简单,无论是从其涉及的深度还是广度,或者观影过程中赋予观众的愉悦来说,这部影片都超越了传统的描述数字时代生存的简单传记,它试图探索的是创意的源头,发明的动机。 编剧阿伦•索尔金与大卫•芬奇的合作是一个绝妙的搭配,他的剧本总是不缺妙趣横生,机锋处处的对白,体现在本片中,则是本片中主角走过长廊时那段逗乐玩笑,或是每个角色时不时口吐的至理名言。除了偶尔为大银幕编剧之外,索尔金一向都为电视圈效力,而电视---这种本质上视觉化的广播艺术----正适合索尔金这样的话唠编剧大展身手。而大卫•芬奇则是一个狂热的视觉至上者,对细节的关注无与伦比,擅长将画面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他的作品沉闷如《本杰明•巴顿奇事》,在视觉上的表现无可指摘,但叙事则稍显乏味。而索尔金的作品虽然洋溢着智慧,发人深省,画面上却又略嫌平淡。所以把索尔金和芬奇放在一起真是天才般的创举,画面和对白以一种严丝合缝的方式结合了起来,使得全片在两个方面都足够精彩。 《社交网络》没有采取一厢情愿的主观价值判断,而是对Facebook建立的方方面面作了不偏不倚的叙述,同时也避免了英雄或恶棍的简单角色塑造。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片会巨细无遗的向观众讲述每一个方面。马克•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的初衷,是对于自身接受度缺失的恐惧,以及一心想获得精英俱乐部认同感的渴望,而想取悦一个将他视作怪胎的女孩,无疑也在里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扎克伯格成名后官司缠身,甚至来自他最好的朋友(留意了,这家伙可是新一任蜘蛛侠哦),影片巧妙运用了法庭证词为叙事脉络,从Facebook意气风发的创立一路跳接到扎克伯格在片中的终局——正如如迈克尔•考里昂在《教父》结尾。 影片中展示了比大多数互联网电影都真实的多的计算机操作场面,但它所要表现的并不是编程,而是在代码后面工作的人。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而不是技术。因为即使没看过电影,我们也知道它会如何发展,现实中的Facebook仍在日益壮大,扎克伯格仍是富裕的商业领袖,所以即使那些官司的确对他造成了影响,顶多也就是金钱上的损失,影片难以在这样的剧情上建立起足够的悬念。聪明的芬奇和索尔金才将电影定位成一部描写人物并探索他们动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诉求,全片依然充满迷人的张力。 《社交网络》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芬奇的另一部作品《十二宫》,两片都有着对细节的一丝不苟,都通过影响世界的大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两片也都属于真实内涵毫不显山露水的作品。《社交网络》以独到视角评价了Facebook如何侵入并改变网民生活,无论是对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还是好友信息更新给我们带来的一惊一乍,从社交网络对现代人交往关系格局的影响,到一个简单的好友邀请背后的种种不简单,面面俱到,应有尽有。光讲述Facebook的创建是无法满足芬奇的野心的,他一定会巨细无遗的告诉你,或者至少是提出见解,Facebook究竟是什么,它的意义究竟何在。可以期待的是,芬奇的作品,一定会有大量耐人寻味的隐喻供人发掘。 《社交网络》虽然有一个互联网的时髦主题,其实骨子里风格老旧,技法传统,它引人入胜,喧嚣嬉闹又不乏充满自信的智慧,一部典型的大卫•芬奇作品应有的优秀元素一样不缺。我十分期待看到他和索尔金的下一次合作。《社交网络》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并且每次都会提供新见解的佳作,一部献给数字时代观众的《总统班底》。 来源CHUD,删除了包含剧透的段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