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还有什么是不能剩余的?
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小段时间里,我几乎都未就电影之事和电影本身发言,一来不少影片实在连批评都懒得去批评,省得被利用为什么对冲口碑或逆向营销等,再则更想多点时间花在可以留下的文字上面。看完点映场《我为相亲狂》后,仍不住还是借题发挥下,看得出,导演韩晶很用心去完成这部电影,尽管影片谈不上是鸿篇巨制,却是轻松酣畅,温情而不失清新。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教育的国人从来都缺少优雅,但确确实实从来不缺少的是见惯不怪和习惯性麻木。从新媒体爆出PM2.*不断爆表的记录,已经让中**城市的人群从最先陷入的恐慌到逐渐的习以为常;无数引发民众众议并愤怒的新闻事件们纷纷以烂尾的方式继续更新的时候,大家继续愤怒于最新的情绪发酵和以往较早前的发生;有个例外的是,剩男剩女的话题大约从新世纪初开始被讨论一直持续到当下各种相亲节目,从被关注程度而言,这一话题似乎从未过剩或烂尾。 我曾多次在各种文章中提及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依据马氏的理论,情感和归属属于第三层次,正常来说,《我为相亲狂》影片关注剩男剩女的需求理应属于这一层次,纵观国情并往深了去思考的话,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当下的剩男剩女其实只应隶属于生理需求这一初层次的需求层面。我们习惯于集体无意识之短暂狂欢或愤怒之后,大多数人继续浑浑噩噩,百无聊赖陷入生存的无限压力之中,即便是想正常的说出真话和表达理性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表达渠道上被和谐,除了少许的人一直在奔走疾呼之外,生存和生理的需求仍然是这块土地上耗费了人们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乃至心智的主因。 一个看起来阳光健硕的兄弟常对身边朋友说自己内心很忧伤,大家总不以为然,但我相信他,他是一个有为的良知青年,他同样被界定在剩男范畴,他希望能够在明年之内要解决个人婚事,尽管他未来的女朋友或伴侣现在还不知道身处何方。他的压力除了来自父母外,社会本身对于此类话题的讨论也常常令非常清晰清醒之人不经意陷入这个巨大的怪圈中。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不能也不应怪任何一个普通人。 我一直认为,电影本身是多元的,电影既可以是超越生活的,也可以接地完整融入生活;电影既可以记录这个时代的忧伤和喜悦,同样可以带给人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可能。电影既可以在云端或殿堂,还可以调侃和讽刺创作者所反对的一切…只有多元的表达才会从侧面证实这是一个健康的时代。 《我为相亲狂》这样的影片,在喜剧的外表下,其实是有表达的电影,最少我愿意这样去理解,轻松观影之后令我陷入无限的思考,还有什么是可以剩余的?(郎启波/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