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童真与现实之痛
前几天端午节加六一,很多家庭都带着孩子去看一部电影,出现了一些孩子很嗨家长很困的情况,家庭观众看什么,的确是一道有讲究的选择题,前提是必须好看,气氛要欢乐,最重要是适合孩子的口味,不能太刺激或成人化。回顾前些天的儿童片大战,只有儿童励志歌舞片《情笛之爱》最符合这几条标准,片中不仅有美妙的歌舞,温暖的亲情和友情,一大群老盆友和小伙伴的真挚表演,还有涉及到孩子们考艺校、教育、医疗等诸多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平实的视角,温情的感受,远胜那些花哨之作。 《情笛之爱》也是今年六一档少有的非动画类儿童片,人物和故事都是源于我们身边真实的情景,主人公是因先天携带艾兹病毒被父母遗弃的天乐,他与爷爷相依为命,有极佳的音乐天赋,吹得一口出神入化的笛子,却因贫穷而无缘艺校。现实是冷酷的,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跟着一个没钱没势却有病的爷爷,再强烈的渴望都抵消不了艺校里的高昂学费,但人心是温暖的,天性质朴的他没有自抱自弃,而是用自己的笛声,在人生悲愁的前奏过后,奏响了一首全新的明亮的乐曲,这样的情节,教现实中的孩子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学会坚强、独立、宽容、乐观的成长。 影片透过天乐在经历风雨终见阳光的经历,折射出许多引人深思的是现实问题,例如面对教育问题,天乐报考艺校遇到的重重阻力,其实并不是只有边缘或低收入家庭才能遇到的障碍。高昂的学费,繁琐的手续,在现实中也让很多有才华的孩子望而却步,在多重“门槛”的筛选后,艺校、名校收入的多半都是家境优越的孩子,关于“起跑线上的差距”被关注多年,却始终没有真正解决的办法,《情笛之爱》用一种较为浪漫和温和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不仅是电影创作者对现实表达的美好寄望,也是全民都需要做出的努力,像片中冬冬的父母,监考的老师,他们受天乐的感染开始由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是影片提供给现实的最大意义。 除了最基本的教育问题,影片还反应了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问题,传统艺术的传承,亲情的回归,精神传统的发扬。著名演员牛犇饰演的天乐爷爷,坚持笛子工艺,并把天乐培养成音乐神童,可是他的眼疾和贫困,却在折磨着这位坚强的老人,而他的坚守与天乐面对全新环境的成长,让感者不由心生感叹。祖孙俩相濡以沫的情感,正是有了这些言之有物的现实寄托,才让观众在欢欣喜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领悟到亲情的可贵。而画面上清新明亮的蓝天白云,哈尔滨的街巷人家,松花江畔的波光粼粼,连同美妙的乐曲,这童真和内涵,构成了这部风格清新,叙述流畅,情感深切的儿童片。 当下电影市场,看似欣欣发展,其实真正适合孩子的电影太少了。孩子的钱最好赚,已是太多片商的初衷,自《喜羊羊》横空出世,自《熊出没》《爸爸去哪儿》相继狂刷纪录,国产电影彻底认识到了孩子们的钱包才是最易开采的金矿,孩子们太宽容了,甭管拍好拍赖,有没营养,只要在电视上天天刷屏混个脸熟,孩子们就会给你面子,带着一家三口买票入场,只要肯给孩子们哄开心了,什么片子都能变成聚宝盆和摇钱树。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只有大家都选择真正好的电影,才能让好的电影不断涌现,让孩子们体验到真正快乐的童年。 对于正身为人父母的一代人来说,很幸运的成长在那个未曾被利欲浸染的电影环境中,《红象》《小刺猬奏鸣曲》《三毛流浪记》《自古英雄出少年》,曾制造过无数的美好记忆,落眼当下,国产儿童片多半都已失落了那种质朴无华、童趣满满的纯真,因此《情笛之爱》才难得珍贵,在带给小观众快乐之余,由此触动的现实更值得我们大人们去体验、深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