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7(上)》:为最终战不遗余力地准备着
文/满囤儿 如果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交待了与伏地魔展开最终战斗的条件,以及通过邓布利多的死亡迫使三位长大的小魔法师独自面对今后的艰难,那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就是钜细靡遗地展现了哈利-波特三人小组如何在为最终决战进行各种准备。最终完成的《死亡圣器》一共有36章外加一个尾声,在美国出版的《死亡圣器》的篇幅达到了7*9页(英国版为607页)。一部影片难以完成如此一部影响深远的系列小说的结局。在所有哈迷或非哈迷观众的心中,这样一个传奇的系列,都必须要配上一个堪称史诗级别的结尾。 为了能够提供一个最惊心动魄、最完美、也是最完整的结尾,片方决定将最后一部分成了上下两集。上集通过三人组抢夺魂器,找到毁灭魂器的方法,知晓死亡圣器,等一系列遭遇,完成对最后决战的全面准备;下集便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三人组如何用获得死亡圣器,并用其与伏地魔剩下的三个魂器完成最终对决。如此看来,上下两集分工不同,看点自然也会有很大区别。上集的核心在于“细”,而下集的核心在于“战”。我们看上集,看得就是三人组在迎来最终决战之前,所要做的最后准备,按兵法云,就是在做“知己知彼”的工作。这站前准备虽然从视觉魄力上也许不如战场,但是智谋和情感的交锋却更显激烈。可以说,下集如果是一场视听盛宴的话,那么上集则更需要观众去理解、获知和品位一下画面以下的东西。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对自己的任务完成得还是相当漂亮的。片中不仅对哈利-波特这一方的战前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还通过很多细节,对伏地魔阵营进行了揭示。比如影片开场时伏地魔等人在占领的霍格沃茨开了一场长桌会议。这场会议从视听上肯定不会像战斗场面那样劲爆,但是众多英国演技派大佬们却能够通过台词腔调、小动作、小表情,将不同角色与伏地魔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可以明显看出,这些表面上臣服于伏地魔的人,很多人都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无奈。反过来,伏地魔似乎已经看出他们的小心思,却又不即时拆穿他们。这样一来,双方就变成了一种暗斗。可以说,在平静的会议画面下,暗藏的是众多角色内心的暗涌。喜欢琢磨角色和猜测剧情发展的观众,反而会对这种画面下的张力所吸引。在本片里,这种伏笔埋下得非常之多,为下集战斗中出现变故提供了有迹可循的依据。剧情派影迷这次可算是着了道了。 对于哈利-波特三人组,肯定不能依靠蜻蜓点水般的细节进行揭示了。一来,三位主演的演技跟那些英国演技派差得太远;二来,这三人不仅要做物质上战力上的准备,更要做的是情感上的准备。天时、地利、人和,都得在本集里调整到最佳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三人不仅需要寻找对方的弱点(魂器),探寻摧毁魂器的方法(削弱对方战力),解开死亡圣器的秘密(强化自身战力),还要将一直以来纠缠三人的恋情与嫉妒解决掉。不过比较巧妙的是,影片并没有直接描写三角恋,而是通过伏地魔的魂器,利用类似魔戒的那种影响力,来“挑拨”三人的关系,从而没有那种没事找事的庸俗感。本片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三人组为了做好最后大战的准备,在装备、侦查、个人等级、情感关系等反面进行的强化过程,很像玩家在挑战最终Boss前总愿意去满世界找找终极武器啊,打造个极品盔甲啊,打打怪升升级啊,调整好出场阵容啊,然后再查查攻略看看最终Boss的属性弱点啊之类的行为。何况影片不同于游戏,除了三人组的准备之外,还暗示了伏地魔一放的很多隐患,最终一战,还会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变数等着我们呢。人家钜细靡遗地讲,咱也就得全神贯注地去看了。如果没有了解到理解清这些细致的准备,哪能感受出最终战的波澜壮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