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谜事》:羞于承认的事实
文/满囤儿 据说“好赌”和“好色”是外国人区分中国男人的两大标签。而且我们自己人也会隐约察觉,这“好赌”与“好色”在中国男人身上的外显程度,近几年与其身家十分挂钩。有钱的男人或正在变得有钱的男人,总时不时遮不住这两条本性,酿成了祸端后,却有总是羞于承认。《浮城谜事》挑出了两大标签中的“好色”,深挖了进去。 虽然《浮城谜事》为了票房竞争,设置了一出离奇的车祸命案来吸引观众,并在预告片中剪入了激情戏和暴力戏等少儿不宜的商业元素博眼球,但是很明显,影片想要讲的和想要让观众去关注和思考的,并不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凶手,而是引发整个连锁事件的“责任人”,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在面对责任的时候软弱了。可以说,这部影片穷尽全片之力,都是在为一场戏蓄力,就是秦昊、郝蕾和齐溪三个人在齐溪家里相遇的那一幕。在两个小孩子成为两个母亲的“工具”的那一刻,全片的张力和刺痛感达到了峰值。 是的,就好像片中小姑娘的身亡,是由三个人的“冲动行为”凑巧赶在一起才发生的。这三个人的行为缺少任何一环,该小姑娘都不至于死。于是,这三个人都不符合传统的“凶手”概念。当一个人的责任变成数个人的责任,当一个人有了为自己罪行开脱的理由。他/她便开始羞于承认已成的事实。《浮城谜事》尽述了三位凶案责任人的个人状态。那个男的富二代的社会属性点到即止。两位女角,却都有充分的不幸遭遇,才致使了一时的冲动行为。这种不幸使得我们这些与那位死去的女孩儿没有直接情感关联的人,竟然对两位暴行实施者产生了一丝同情。 顺着两位女角的冲动源头追溯而上,观众便能找到秦昊饰演的这个男人。没错,他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男人。而这一切正是由于他没控制好自己的“好色”本能而引发的蝴蝶效应。从传统电影语言规范来看,秦昊饰演的这个男人非常功能化。他看上去没什么情感,即便是片子里有很多文艺化的镜头,他的内心情感也非常冰封,与观众之间始终有层隔膜在。这层隔膜就是他最后的遮羞布。就像中国当下绝大多数男人一样,他的“好色”本能,在他事业有成后开始难以抑制。他羞于让自己的“好色”本能大白于天下,更羞于让那些因为自己的“好色”行为而引发的恶果大白于天下。于是他对一切与自己“好色”有关的女人,都有着相当称职的责任感。 这因为羞于面对自己的“好色”本能而引发的蝴蝶效应,令当今观众颇为无语。当城市都变成了“浮”的,当事件都变成了“谜”的,对于责任的追究就都变得失去了根基。别人的道德滑落是因为他/她的环境变了,你的道德尚未滑落,也很有可能是你羞于承认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