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灵药#《曾经》:不是每一段邂逅都有风花雪月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期许也很高。然而,今天在大屏幕观看的时候,却发现它并不是我所设想的浪漫爱情片,相反,走得是一种更写实的路线。恰好,这份透过质朴折射出的光芒深深的打动了我。 影片无论从摄影、剪辑、拍摄视角、人物上都给人一种粗糙感:晃动的摄像机、远中近静突兀的切换、略带磨砂感的影片质地都让人会误以为是一个手持DV拍摄出的作品。如果按照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精致”影片的标准看,它并不合格。但是,或许正是这种粗粝的风格、片段性的故事、非专业化的表演、摇晃的镜头、略带杂音的音效……传递出更多的真实感。似乎,这就是一个为音乐、为追逐梦想的音乐人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而已。 这是一部爱尔兰电影,既没有英格兰的典雅贵气与黑色幽默,又没有苏格拉的自由豪迈与忘我真情。它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感——在如此的现实中,男女主角依然保有对理想的憧憬并为之行动,而同时,他们也并非不着边际的冲破所谓的牢笼,而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采取最为折中的选择。 同为底层的他们,在做着卑微的工作的同时,依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然而,要说他们之间真的产生了爱情,我并不赞同。或许,在两个人合奏、合唱的时候,有心灵的契合,有一瞬间火花的产生。然而,那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在精神上的相互鼓励和慰藉。毕竟,他们的境况、经历、理想都极其相似。如此相似的两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惺惺相惜的情感。或许是上天安排,让这两个人相互温暖,于是,有了她对他的鼓励和认同,他对她的信任,她在黑暗中无法继续歌唱时在他肩膀的依偎,他在离别时在她脸颊轻轻一吻。他们也有考虑过要捅破那层纸“身体力行”,然而,她终究没有付他的约,并非因为不喜欢,更多的是不想让这段关系变质。只有在意,才会愈发精心呵护。 这部极具生活化和写实性的电影给我更多的感触在于那些配角。那些对这两位主人公无私帮助的人。在他们激发了彼此之后,那个为他们配乐的乐队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虽然一开始他们说了只唱一个人的歌曲,但却为男主开了特例,并全力以赴。录音师,在之前还对自己的老婆称这帮人是“怪胎”,却在一曲之后完全被感染,兢兢业业的帮他们录制歌曲。以及,那个为女主带孩子的老妈,让她没有后顾之忧的在异国打拼;在男主即将离开时,他老爸淡淡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走”包含了所有的支持……他们幸运的遇到了彼此,他们也幸运的有如此多的人相助。 走出电影院,朋友问我,这部片子为何叫做《曾经》。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或许,之所以称之为“曾经”是因为,本片导演兼编剧在这部影片中留有自己的影子。算是对自我音乐历程的一次回顾。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所弹唱的歌曲都和自己的曾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他们抒发的就是曾经的情感。而两人相遇的这段时光,对彼此来说更是一段往事。我想,当男主在街头行走,仿佛幻听到买花声的时候,是对曾经的怀念,当女主在自家的钢琴前演奏后,远远的望向窗外,也是对曾经的怀念。两个人,走入彼此的生命,激发彼此的欲望,改变彼此的命运,不得不说是莫大的缘分。虽然男主在临走前表达写信的愿望,但我想,未来的他们会各自安好的生活,不会联系,将这段永远封存在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曾经”的时光中。 不知为何,看到女主拖着吸尘器在大街上与男主并肩而行的时候,我会特别出戏的联想到《花样年华》和《一代宗师》中男女主角在昏暗小巷中的背影。虽然是相似的孤男寡女相,却并没有产生感情纠葛。所幸,这部以音乐为主体的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情感——陌生人之间相互温暖的真情。可见,并不是每一段邂逅都有风花雪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