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怪的电影
这是一部很怪的电影,在不同的地区它可以有不同的定位,面对不同的观众它也一定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战再战》这部电影,它的目标受众首先肯定是北美市场,或者更准确一些,就是美国观众,当中所展现的故事内容涉及到暴力反叛、非法移民、少数族裔、极左极右思想、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各种政治隐喻等等等等当下美国社会最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一部分就是近两年美国民众正在面对的状况。 而作为我们中国的观众,大多数人是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的,甚至说想要完全看懂这部《一战再战》,必须对美国历史、移民文化等等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这部电影对于美国观众可能会是一部很爽的商业电影,而中国观众对于整个故事难以共情也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无法理解角色动机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根本不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中。 那么抛开剧情,我们还能看哪些内容呢? 叙事节奏、演员表演、配乐、PTA导演的个人表达等等。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作者向的电影,它整体充斥了PTA导演的个人风格特色,对于喜欢导演作品的影迷们,这部《一战再战》绝对是值得一看的。 另外就是小李子的表演,真的太牛了,完全将一个复杂且多面化的父亲形象刻画了出来。 片中鲍勃这个角色,起初是一个软弱甚至略发窝囊的父亲形象,但随着他一路对女儿的寻找和救援,这个人物的状态也逐步狂躁,从最开始的慢条斯理,到狂怒询问女儿下落,再到最后持枪救女,这个角色一路的变化是有层次且有据可循的。 其实相较于剧情后期,我个人特别喜欢小李子通过电话询问女儿坐标的剧情,这段我认为也可以看作是本片的一个小高潮了,全程节奏紧凑,而且随着军方的搜捕逼近,节奏加快,人物的情绪也随之愈发激烈,每一次的情绪递进,小李子都在表演中加入了细节,来将角色的情绪演变外化,开啤酒、打电话、吞咽、眨眼等等等等很多细节,都在配合着导演的节奏和人物的转变,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去看到这个角色逐渐焦躁的内心。 但就在最后与女儿相遇的那一刻,所有焦躁的情绪、盛燃的怒火,就在他看到女儿的一瞬间就全部消散了,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那个父亲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可以说是两种极端,这种极具反差感的变化却被小李子处理得非常自然。 还有西恩·潘所饰演的上校,一个非常病态且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为了自己的欲望他可以不择手段,“色厉内荏”是我对这角色的评价,西恩·潘也是为这个角色加入了非常多的表演细节,来凸显这个角色层次的复杂性,比如体态,表情,以及时不时梳理自己的发型等等等等。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一战再战》它并不是一部会让人觉得很爽的纯血商业片,它也不符合大众对好莱坞商业片的预期,但对于比较核心的影迷,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