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的花儿》:跨越那道坎儿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我们渴望去触摸生活的肌理,那里有现实的阵痛、苦涩以及肌理之下的血脉,为了触碰血肉,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惜去拉扯和撕裂这层肌理,直接去触及痛苦根源,不仅破坏了电影本体,这种极其直接的表达诉求往往也会让观众感到不适,《盛先生的花儿》在进行现实主义故事创造上展现,笔触更为温柔和细腻,如细流渗透进那些坚硬的东西之中。 老人们时常会念叨过去那些事儿,因为从那个时代过来,有些心结往往是一辈子的事,时代这步是迈过来了,但是心里的那道坎儿可能一生都无法逾越。 而女性在当今,社会地位比起以往,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传统观念的枷锁始终存在,且不会随时代弟地点而转移,女性的这道心锁,没有系铃人,还需自己解开,否则也是一道鸿沟。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讲的是老人、女性以及两代人如何跨过各自的那道心坎儿。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无论画面、表演方式还是故事本身,无不透露出极其浓厚的生活质感,片子以养老问题为切入口,拍的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那些事儿,影片用两个故事串联起两代人之间的情感隧道,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靠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彼此抚慰去温暖人心,这期间不乏幽默、囧事和感伤,但没有的是很多家庭戏、两代人的故事里固有的苦大仇深。 王德顺老爷子饰演的这位老人,早年搞过文艺,迫于当时的时代环境,组织不允许他结婚,长年累月,这事儿便成了老人的一道心坎,逝去的亡妻苗华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哪怕在头脑已近失忆的情况下,心底里念叨的还是这茬。颜丙燕饰演的家政人员棉花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老人内心的一块空缺,同时也给与老人的大女儿更多内心的宽慰。片中有一幕老人在吃饭时哼唱《两只蝴蝶》的戏,即温馨又动人。 但棉花也有自己那本难念的经,那就是一直没能有个孩子,突然在四十多岁的年纪意外得子,世俗的眼光、高龄产子的隐患她已全然不顾,为了生下这个孩子她可以放弃一切,在这一点上,导演难能可贵的站在了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诠释对于产子一事的态度,棉花对于孩子的执念,老人对于结婚的执念彼此缠绕在了一起,这份执念甚是动人。作为一部男性导演的片子,贵在有女性视角在场,难得。 当人老到一定程度,心智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恢复到孩童的地步,王德顺老爷子饰演的老人对于棉花的执念来自于对妻子苗华的追忆、对未成婚事的不甘,在他看来,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跟苗华结婚,棉花的适时出现以及名字与苗华的谐音,似乎让老人看到了苗华本人,对棉花孩童般的眷恋时不时透露出天真的幽默,这种对老人的心态体现不是纯粹的戏剧加工,而是主创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一种真切投射。 电影往往有多重空间,工作的空间、情感的空间、性的空间等,从而完善故事中角色的血肉,《盛先生的花儿》从性的空间入手,道出棉花的苦衷,顺势切入到盛先生的养老问题上,进入棉花的工作空间,在陪伴和照顾老人的过程中,达到两人情感空间的饱满塑造,影片最终达到的是两人携手度过心坎儿的过程,老人虽然仙逝,但是在临终前完成了自己的结婚遗愿,棉花最终把孩子生了下来,她没有顾及别人的看法,因为这是她的权利,最后一幕,背着孩子的棉花找到了盛先生丢失的狗狗,并与其结伴上路了,此处实乃点睛之笔,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她的路似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