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食”的清新格调
当我们还在为“舌尖上的中国”争论不休时,邻国日本又出了一部让我们相形见绌的作品。当我们还在探讨发掘食物中的禅意,为了吃一顿饭也硬要说出点儿名堂,邻国用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和孤独单调感爆棚的“一人食”结实地打了一记耳光,吃饭即是吃饭,哪儿有这么些禅意可讲。 日式格调对比中式禅意,就是清新到极致,没有过多繁复的解读,“小森林”这部作品共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以旁白带动情节,数道美食如锁链般将影片骨架相连,每一道料理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情,隐喻着生活,甚至每一帧画面和每一句台词都透着股微风拂面的惬意感。 我们常常看到动辄上亿的大投资大制作,请来大明星,大肆利用特效和IP消费粉丝,实际效果大都不尽人意,而小森林这种无特效,无大腕,只有区区几个演员,也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山清水秀,农田劳作,潮湿闷热的气候,汗水妗妗的少女,一个人劳动,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如同有魔力一般将你吸引,好像吃上一块儿清凉薄荷糖般清心明目。 女主角市子是一个从大城市逃离回归田园的女孩,没有现代科技的小村落,夏天除湿要点火炉,无休无止的蚊虫叮咬,夜晚还有大批飞禽走兽前来“拜访”,除不完的杂草,别样的孤独,每一天都伴随着这个女孩,但她却有着良好的心境,在难挨的环境里总能魔幻般的将生活变的有趣起来。 利用火炉除去湿气后,余温可以拿来烤面包,闷热的天气可以借助气候来发酵米酒,收集胡颓子果实和榛子来做果酱,抹在烤好的面包上,又酸又甜,喝不完的米酒叫来朋友一起分享,一杯冰凉下肚总是还要再来一杯,雨久花茎拿来做凉菜,拌着米饭就算是燥热的天儿也能吃上两大碗,钓来的红点鲑鱼,与友一起清内脏,串烤叉,支上炉子香气四溢,还有特制的伍斯特酱油和西红柿自制罐头,带着儿时回忆的食物,夹杂着对母亲的思念,都说人长大了吃饭的口味和习惯都来自于小时候,那种抹不开,去不掉的记忆味道,永远都在操纵着你的味蕾。 夏天的小森,市子留着长发,似乎看到汗水滑过发梢的瞬间,何其楚楚,到了秋天,一头长发变为利落的短发,女孩儿也开始了更多的念旧,对母亲的思念比夏天更甚,通草果和核桃饭,儿时上树采摘不会觉得危险与害怕,反而长大了却发现那棵树怎么也爬不上去了,充分体现小森这个地方民风的糖煮栗子,邻居奶奶们在一起研究是放红酒好还是白兰地好,放酱酒又是怎样的味道呢…番薯芋头特别怕冷,西红柿没有大棚很难种植,乐观开朗的市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保护”着这些“孩子”,在大自然的雨露下,她没有强制改变规则,没有遵循他人,仿佛一切都只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多是少,欣然接受。 村落里的人都不怎么舍得吃鸭肉,因为雏鸭的时候很可爱,鸭肉料理又是女孩儿的心头好,所以少女在做鸭肉前还得自力更生,比如庖丁解鸭,像是做了亏心事的少女,把一切归罪于自己的嘴馋,鸭肉在煎锅里变为狐狸一样的橙黄色,呲呲的冒着油花儿,再放到碳架上烤炙,鸭骨头炖汤,心和脖子做成卤味,其他变成刺身生吃,精致的摆盘,讲究的处理方式,看着都令人十指大动,一餐饭的含义难道真的要上升到禅意的解读吗?不尽然,一个少女的晚餐就是这么精美绝伦,只是夹一块肉放到嘴里,收获的是美味,是劳动的回报,仅此而已。 市子小时候看妈妈做青菜总觉得是偷懒,当自己照瓢画葫芦时,发现自己怎么做也没有妈妈炒出来的味道,她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去回忆,用力的想着妈妈做菜的过程,最终她明白青菜是要劈筋才会好吃。记得以前跟师父做饭时也曾被教导,青菜要做的讲究,首先你得劈劈筋才行。市子明白了妈妈从未偷懒,每一道料理都浸透着妈妈的心血,妈妈将做饭上升到了仪式的层面,每一句话,每一道菜,都显得那么“正经八百”,市子在无意中继承了这个家庭最美的东西,画外的我们,心甘情愿被这种认真和纯朴而打动。 人与自然,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总盼望着去大自然里放松身体与心情,每天加班加点,快餐饮食,住在一巴掌大小的地方,背着高额的债务,这哪是生活,只是生存,但不可能真的去到森林,去世隔绝,只能看看电影来短暂的逃离。 “夏秋篇”最后,市子意外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我期待着后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