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chuner
2 天冬是独子,按道理是一定要回去的。但现实生活中,我听到过多次,家里人隐瞒死讯或阻止至亲回家奔丧的故事。那些理由在我们看来都难成立,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无法忽视的,因为那份城里的生计想要维持住,难度有时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些微小的细节没有篇幅展开,却都被你发现了。谢谢你这么仔细。你的这些留言也提醒我,在后面的创作中,所有潜藏在水面之下的细节,也一定要反复斟酌,才能对得起观众。再次感谢🙏
zhengchuner
你好,我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祝捷。幸好有我表哥的提醒,赶紧上来回复你的问题。1 关于挽联,当时就跟编剧讨论过:巧巧决心让天冬即使不回来也不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她因此要把葬礼办得风光且与众不同。她特意去纸货店定制了四辆“奔驰”。这个想法正是来自于她在城市生活的记忆。她想着,这拉风的奔驰车队应该是亲戚们怎么都想不出来的。我们准备了四辆,可惜山里下雨,浇坏了一辆,所以片子里就剩下三辆了。这场葬礼我跟美术指导也聊过,他建议不要再重复农村葬礼的所谓奇观了,而且又费钱,还不如从主人公巧巧的心里出发,想想她能做什么特别的行为吧。最后,奔驰车队虽然有了,但巧巧始终一个人操持葬礼的所有事务(此时婶婶还对她有怨气),所以反而一些最基本的小事,被她遗漏了。比如挽联,比如自己该穿寿衣。
zhengchuner
你好,我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回复了三次都显示不出来,请先让我们解决这个技术问题,谢谢您对电影的关注。
高昀纬(高攀)
希望导演回复我的问题,谢谢
加载中...
一,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部充满诚意的电影,强烈推荐热爱电影的“真”影迷全部去电影院买票支持,希望导演继续创作新作品,每部必看。 二,艺术电影不容易,今夜我一个人“包场”观影。 三,这部电影让我内心五味杂陈,电影充满了悲悯,克制,绝望,悲凉,也孕育着不甘和希望。 四,导演100分,摄影100分,剧本100分,全体演员表演100分。 五,现实题材电影,有纪录片风格,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哈喽树先生》,想起高启盛导演的《一江春水》,想起《米花之味》,想起《当幸福来敲门》,甚至想起大冢龙治和黄骥导演的作品《鸡蛋和石头》《石门》,也想起天才导演毕赣的《路边野餐》,也想起王兵导演的纪录片《三姊妹》。 六,一部让我流泪,让我心疼的电影,谢谢全剧组。 七,作品里感受到阶层固化的映照,和阶层跨越的艰难。 七,有两个问题问导演,请导演回复一下,谢谢。 1.门上为何没贴白色“挽联”而是春节的对联?是不是由于当地丧葬制度导致偷偷埋葬了? 2.天冬是独子吗?若是独子未归乡奔丧尽孝,情理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