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片 教授收养了一头驴子,带出荒谬故事,讽刺村民的偏执和迷信。 故事梗概 影片的创作灵感源于罗伯特•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一头驴子的母亲被当地居民打死,随后它走到了婆罗门地区。纳拉斯瓦维教授下班回家,在家门口发现了它,于是把它收养了。一人一驴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起来,而他对驴子的喜爱,却受到了邻居、同事和学生的嘲笑。无奈之下,教授决定将驴子带回乡村的父母家,委托那里一名叫乌玛的哑女照顾它。可是村子里接二连三地发生不幸事件,村民们一致认为,驴子是不祥之兆,是造成所有不幸的罪魁祸首,迷信的村民于是打死了它。在它死后不久,村里开始发生奇迹,村民们又开始把死去的驴子视为圣驴。而当村民们决定为驴子建一座庙时,故事出现了荒谬的转折。就像一个寓言故事,电影最后以一场超自然的大火毁灭了整个村庄,只有教授和乌玛幸免于难。 约翰•亚伯拉罕(1937-1987)是印度电影电视学院最具实验性的电影人之一,出生于喀拉拉邦的阿勒皮。他在校拍摄的短片包括《凯雅那格》(1967)和《皮与弦》(1969),还曾客串演出玛尼•考尔的《我们每日的面包》。受到李维克•伽塔克电影刻画政治创伤的启发,他把坚定不移的精神、幽默和温柔注入电影和剧场作品中,记录了喀拉拉邦政治历史中的几个关键时刻。在完成首部剧情长片《今天的学生》(1971)之后,他拍摄了极具荒谬色彩的《婆罗门村的驴》(1977)和《切里延的邪恶行为》(1979),都是对正教信仰和封建主义的严厉批评。1980 年代,他创立了先锋的“敖德萨团体”,利用从公众募集的资金制作属于人民的电影。团队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给母亲带来死讯》(1986)悼念一位共产党纳萨尔派青年,结合了纪录片和超现实的诗意。他逝世之前,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卡尤尔起义的电影。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