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父亲是儿子第69个粉丝,儿子却是父亲唯一的关注。导演金赫根据自己的第一次打工经历,运用细腻真诚的镜头语言,向我们讲述一个离家念书的大学生在经历了生活人情冷暖后,逐渐学会接纳父母、理解父母、真正开始把父母放在心上的感人故事。对于离家在外的孩子而言,自由和生活费同样重要。影片里的儿子,一个典型的80后青年,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教和束缚,却发现手上没钱。 因为和父亲的一次不太愉快的通话,儿子赌气要经济独立,自己挣出回家的车票钱。于是, 一个月800块钱,儿子干起了向小店老板销售电池的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在社会上工作,第一次被他平时完全看不上的人粗鲁的拒绝,第一次真切地体会生活的不易,第一次和父亲平等的交谈,第一次主动听取父亲的建议,第一次意识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 这次的工作经历,拉近了儿子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让他感激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除了故事具有很扎实的现实基础,可以细细品读以外,本片的画面也是有亮点可以慢慢感受的。导演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了类似静态照片构图的高速摄影镜头,用作一种抽象人物关系的辅助性画面。当看到父亲贴靠着儿子,拍着他的肩膀,儿子的胸口中了一箭,但父母的背上都已是插满了箭时,那种直观的震撼是不常在国内微电影中感受到的。这个手法,让小编想到拉斯·冯·提尔《忧郁症》那惊艳的7分钟慢镜头开场画面,让你感觉到一种仿佛要摧毁一切的冷静和要刻下永恒的坚定。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