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 哥伦比亚影坛,有许多导演受雇于欧洲的主流媒体,在作品中着力表现本国的贫穷和落后,并在一些欧洲电影节上得到过好评。“卡利小组”用这部短片讽刺了当年流行一时的Pornomiseria文化。两青年受雇于一家德国电视台拍摄一部反映哥伦比亚社会贫困阶层的纪录片。他们拿起摄像机走上街头,狂热地搜寻着城市中每一个破落的街区。可事实上哪有那么多贫穷让他们拍呢?而且就算有很多人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生活暴露在镜头面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俩人如下种种“劣行”:(1)拍摄一个坐在街角的乞丐,导演示意让他摇晃手中的碗并装作很可怜的样子,老人无奈笑了笑如实照做,导演立刻掏出枚硬币扔进碗里。(2)跟拍一位始终不愿上镜的老妇,直到她不胜愤怒转身将拐杖扔向他们这才作罢。(3)记录一个街头艺人吞火、睡玻璃屑和钻刀圈的表演,拍到想要的素材后立马闪人连钱都省了。(4)孩子是最好对付的,于是他们用零钱为诱饵让一群小孩挨个往水池里跳,制造流浪街童的“生活场景”。(5)花500比索找来一普通四口之家扮演贫困钉子户,精心挑选全市一座最破烂的小屋让他们在里面接受“记者”的采访以揭露贫困问题的“真相”。。。一切进行得仿佛都很顺利,可最后却有人搅了这场好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哥合拍由Ciro Duran执导反映街童苦难生活的纪录片《流浪儿》(1978)曾拿到圣塞巴斯蒂安影展的最佳导演奖。难而事实真如他们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吗?当时哥国的电影评论界给这样的影片起了个很形象的名称 -“Pornomiseria”,翻译过来就是“廉价的悲惨”的意思。以“卡利小组”为首的一批新浪潮电影人认为Pornomiseria拍摄者们为追求金钱和名誉而故意放大事实甚至不惜采取捏造场景,诱使被拍摄者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此类用非常手段制作的“纪录片”刻意夸大社会的丑陋面,却没有深入剖析其成因,有些甚至仅仅是为满足外国人猎奇的心理而拍的。“卡利小组”所要强调的是 哥伦比亚并不像外界以为的那样肮脏阴暗,尽管贫困的确是一个主要问题,但他们也有美好和发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哥伦比亚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是有尊严的,并不需要欧洲人怜悯的目光。用自身的不幸去博取他人的眼泪只是一种廉价的悲惨。而那些抛弃了纪录片工作者最基本的两点要求“实事求是”和“感同身受”的人至今依然还有,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漠视被拍摄者的感受并把不实的想法强加于他们身上,就像吸血鬼一样在榨取着贫苦大众最后的一点利用价值。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