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昨日最後一埸就在這裡拍。」兩位演員帶著鏡頭(我們)參觀拍巴黎公社的攝影棚。不要以為你看的是製作紀錄,因為攝影機很快便變成公社電視台的記者/攝影師,穿來插去,找人做訪問。對,我是說電視台,你還會在片中看到1871年的電視新聞! 不要誤會這是鬧劇,彼得.獲建士(Peter Watkins) 比誰都認真和關心社會,也一直致力創新影視「藝術」。今古交錯是他的疏離手法之一,演員時而扮演公社中的角色,時而做回自己,暢談當下的心情和對角色的看法 ; 這邊廂,一群婦女在公社開會,話題慢慢轉向1999年的法國女性;那邊廂公社的男人談電視,談現代的媒體,談日本的衰落 ; 不同時空的話題,互相對照,迫切而貼身。 作為電影社會行動工作者,在 「藝術」層面屈建士挑戰傳統電影導演權力至上和要觀眾成為被動的消費者那種不民主做法,巴黎公社不錯是由屈建士精心設計和統軍,但要求...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