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avatar
Vargaslevel-icon
10
avatar
avatar
讨论
长评
avatar
汤姆朱level-icon
10
《还有明天》:在破碎时代寻找女性曙光1946年的罗马街头,战火硝烟虽已散去,但满目疮痍的不仅是砖瓦废墟,更是被父权碾碎的女性尊严。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用119分钟的胶片,在《还有明天》中编织出一幅令人窒息的战后女性生存图鉴。这部斩获9.6分的现象级作品,以底层主妇迪莉娅的日常为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 一、铁屋中的困兽之斗 影片以极具压迫感的特写开场:迪莉娅布满裂痕的手指在搓衣板上机械往复,水珠溅落的声响与隔壁房间丈夫伊万诺的鼾声形成刺耳的二重奏。导演运用大量俯拍镜头与封闭式构图,将迪莉娅的活动空间压缩在灶台、洗衣房与卧房的三角地带。当镜头第一次跟随她穿过晾晒着丈夫军装的狭窄回廊时,飘扬的布料犹如囚笼的栅栏,隐喻着军国主义与父权的双重枷锁。 瓦莱里奥·马尼亚诺饰演的暴虐丈夫,每个毛孔都渗透着战后男性的焦虑与扭曲。他将在战场上失去的掌控欲加倍施加于妻子,从面包的切割厚度到床笫间的暴力,构筑起令人窒息的统治体系。而罗马纳·马乔雷饰演的迪莉娅,用颤抖的睫毛与紧抿的嘴角,演绎出沉默中的惊雷——当她偷偷收藏起女儿被撕毁的课本碎片时,特写镜头里粘补裂痕的面糊,恰似缝合时代创伤的隐喻。 二、暗夜里的星火微光 影片中段出现的女性互助会场景,堪称年度最震撼的镜头语言。导演采用360度环绕长镜头,让观众置身于烟雾缭绕的地下室:女工们传递着皱巴巴的传单,瘸腿的老妇演示着防身术,怀孕的少女朗诵着西蒙娜·波伏瓦的手抄稿。当迪莉娅颤抖着说出“我的名字是迪莉娅·罗西,不是伊万诺太太”时,特写镜头里滴落在传单上的泪渍,在油灯下折射出钻石般的锋芒。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声音设计:贯穿全片的滴水声在此刻化作计时器的滴答,与逐渐增强的心跳声形成复调,预示着觉醒时刻的来临。当互助会成员们手挽手高唱反法西斯民歌《Bella Ciao》时,镜头突然切回迪莉娅家的餐桌——她平静地将丈夫的餐盘推落在地,慢镜头中碎裂的瓷片在阳光中飞舞,宛如冲破乌云的天光。 三、照进现实的镜像寓言 这部定档国际妇女节的作品,恰似一柄刺向当代性别议题的棱镜。当迪莉娅在法庭上面对“家庭内部事务”的搪塞时,与21世纪的家暴庭审场景产生时空叠影;当她女儿偷偷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情节,又与当今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形成互文。导演刻意采用4:3画幅与褪色胶片质感,却让历史伤痕与现代隐痛产生惊人共振。 在流量至上的影视生态中,《还有明天》的出现犹如清流。其在中国大陆上映前引发的51981人“想看”热潮,恰印证了观众对严肃女性叙事的渴求。这部没有华丽视效与甜宠滤镜的作品,用最粗粝真实的笔触告诉我们:真正的女性觉醒,从来不是云端上的口号,而是洗衣板上磨出的血泡,是面糊粘合的破碎书页,是千万个迪莉娅在漫漫长夜里守护的星火。 当片尾字幕随着1946年真实历史影像滚动升起时,我方才惊觉——那些颤抖着走向投票站的意大利女性,何尝不是银幕外的我们?这部叩击灵魂的杰作,不仅是对过去的凝视,更是对当下的诘问:在女性看似拥有更多选择的今天,我们是否仍在无形中重复着迪莉娅的困境?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观众湿润的眼眶与灼热的心跳之中。
comment0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37
昨日排名
1,448
首周票房(万)
4,478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