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美国知名记者兼作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他曾在《华盛顿邮报》工作,1992年起担任《纽约客》社内撰稿人,1998年起担任《纽约客》主编。他曾是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客座研究员,还曾在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大卫·瑞姆尼克出生于新泽西州一个犹太家庭,母亲是是艺术老师,父亲是当地的牙医。因家里藏书很多,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这也为他之后职业写作生涯打下基础。他曾在当地的Pascack Valley高中上学,在那里结识了他的好朋友,日后成为美国著名喜剧编剧及演员比尔·马赫(Bill Maher)。高中毕业后,他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并被成功录取了。1981年,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了比较文学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遇到了作家约翰·麦克菲,他们同为大学新闻俱乐部的成员,并一起创立了《拿骚周刊》。瑞姆尼克当时就表示大学毕业后他想写小说,但由于父母年老体弱,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挣钱的工作来支撑家用,所以他选择了新闻职业,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瑞姆尼克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不久,就于1982年在《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开始了他的报道生涯,主要负责地铁、体育、时尚版块。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报道美国足球联赛。1987年,雷姆尼克与自己的同事,记者埃丝特·费恩(Esther Fein)在曼哈顿的林肯广场犹太教堂举行的犹太仪式上结婚。1988年,瑞姆尼克成为了报纸的莫斯科通讯社通讯员,任期四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关于前苏联的书《列宁之墓:苏维埃帝国的最后日子》。1994年,《列宁之墓》获得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和乔治·波克杰出新闻奖。瑞姆尼克在《华盛顿邮报》工作了十年后,于1992年9月成为《纽约客》(New Yorker)的特约作家。他在1997年的《纽约客》上发表的有关拳击手迈克·泰森(Mike Tyson)的文章“Kid Dynamite Blows Up”被提名为《国家杂志》奖。1998年7月,他接替蒂娜·布朗(Tina Brown)成为《纽约客》主编。瑞姆尼克在此期间提拔了前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演讲撰稿人,《新共和国》(New Republic)的前任编辑亨德里克·赫兹伯格(Hendrik Hertzberg),邀请他负责该杂志的开篇“城市之谈”的撰写。 2005年,瑞姆尼克因担任该杂志的编辑而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收入。2003年,瑞姆尼克公开表示支持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并在《纽约客》上发表社论为战争辩护。在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中,该杂志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将萨达姆·侯赛因与基地组织联系起来,常常依靠未透露姓名的消息来源或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的说法作为证据。这些评论文章把他本人和整个杂志社都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认为把萨达姆和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的举证太过牵强,包括2008年美国军事研究在内的许多资料都证实了这一说法;还有人说他的言论完全是毫无根据地为美国犯下的错误开脱。瑞姆尼克除了为杂志撰写文章,他还为很多名人撰写传记。他为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的传记《桥梁:巴拉克·奥巴马的人生与崛起》于2010年4月6日发行。该书收录了数百篇有关奥巴马升任美国总统时亲朋好友和其他证人的访谈。2010年,一名名为萨基内·穆罕默迪·阿什蒂亚尼(Sakineh Mohammadi Ashtiani)的伊朗妇女因犯有通奸罪并煽动情人谋杀丈夫而被以石刑判处死刑。但是国际社会尤其欧美国家很多人认为处以石刑(将犯人埋在土里用乱石砸死)的做法非常不人道,纷纷要求伊朗当局本着人道主义角度考虑释放这名妇女。瑞姆尼克也加入到这场名为“释放阿什迪亚尼”运动中。最终伊朗当局迫于舆论压力撤回石判决。瑞姆尼克还活跃在各大国际赛事和媒体中。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季奥运会上瑞姆尼克因俄语流利被指派负责为NBC提供新闻报道。他还是WNYC和《纽约客》制作的《纽约客广播时刻》的主持人。著作包括荣获普立兹奖的《列宁的坟墓:苏维埃帝国的最后时光》(Lenin‘s Tomb: The Last Days of the Soviet Empire)、《世界之王:穆罕默德•阿里和一位美国英雄的诞生》(King of the World: Muhammed Ali and the Rise of an American Hero)、《桥:巴拉克•奥巴马的人生及其崛起》(The Bridge: The Life and Rise of Barack Obama)及两本为杂志所撰文章的选集。获得普利策奖和乔治·波尔克新闻专业卓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