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

导演韩天
这样吧,我讲一个让我去学电影的事儿吧。
其实我那时候挺迷茫的,到底你要做什么,因为青春里面那种热情、热血啊,包括我参加新概念,也没有得奖。然后会觉得并没有人认同你这些东西。后来为什么我开始爱电影、学电影呢,是因为高三吧,我学习还不错,但是我不太喜欢学校的生活,有一天下午我就装病,实在不想上课了,骑着自行车就往家走,想着在家混一下午,比在学校呆着强。然后我在路上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学校在北师大旁边,在铁狮子坟,我回家我会经过小西天,小西天在往旁边一点以前有很多音像店,那时候他们音像店里会卖很多袋儿装的VCD,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刻录出来光盘,我就到音像店里随便翻翻翻,就看到一个特别长的名字,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我觉得那个名字好奇怪,不知道这个电影,也不太知道所谓的艺术片是怎么回事儿,没有概念,或者说当时以为的电影都是电影院里的好莱坞片子,所以觉得这名字挺有意思,就买了一张。回到家之后,我爸我妈都在上班,也不知道我逃学回来了,我就拉上窗帘,用了一个下午看完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时完全被这个电影震撼了,因为我没看过这样的电影,我也不知道青春是可以那么表现的。我在一个台湾旧时代年轻人的身上,突然找到了那种共通的情绪。那我觉得,拉上窗帘的那个下午,真的是让我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好像胸口堵了一块大石头似的,拉开窗帘以后,已经是黄昏了,很多人来来往往去买菜、回家做饭,我突然决定此生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儿。这个下午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想去拍电影,想考导演系,想学拍电影。真的像一道光芒照亮了你。
那个时候其实拍电影也是很理想化的事儿,我觉得那种冲动,让我去做一件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事儿,我觉得那个是我18岁印象最清楚的瞬间。不会考虑说有多少困难,就是单纯的我想开始做这件事儿。
让我回忆18岁我做的事儿,我未必有那种很野的东西,但是当时会有很多想要超越这个社会规则的想法,可能那个时候更多的互说去学一个很实际的东西、专业啊,去有一个更有秩序的未来。但是我那个时候觉得不能这样,我要冒点险,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儿。
张震演的角色他的身上那个执着,他认为纯真的东西,认为应该守护的东西,都不容许被侵犯、践踏。觉得他特别少年,那个是我觉得在18岁里边,跟现在这个拍电影的生活,最接近的时刻。

发布于

暂无评论